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对于三国迷来说,汉末风云中令人神往的主要两个,一个是“忠义千秋”的关羽,还有“其智近乎妖”的诸葛亮;尤其是诸葛亮,在《三国演义》的渲染下,更是成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代名词。正如钱穆所言:有一诸葛,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,一如两汉;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不爱听了“孔明也是凡人,一样犯错,如果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,恐怕蜀汉早统一天下了”。关于“子午谷奇谋”目前仍争议不断,这里就不多做评论了;但“诸葛亮是凡人,一样犯错”确实是真的,不过目标并非魏延,而是对一“叛徒”的态度。
这还得先从关羽说起,前面的丰功伟绩这里就不提了,单说其败亡后,三国局势大变,表面上似乎是关羽之死引起的,实则因为蜀汉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,其关键点就在“新城”;当然,这是间接害死关羽的“孟达”投降魏国后,曹丕集上庸、房陵等地新划分出来的,仍交由孟达统领。以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,旧时“新城郡”大抵在湖北十堰竹山、房县一带,这里濒临汉水和长江,西可入汉中、南可至夷陵,北可到襄阳,甚至直入中原;简单的说,新城郡将川地和中原连在了一起,这也是诸葛亮“隆中对”的主要战略支点。结果关羽败亡,这一“战略支点”从此丢失,蜀汉沿江入主中原是不可能了;想要出川就要从大山峻岭中出发,这也是以后诸葛亮数次北伐都“缺粮”的主要原因。
返回头再说“叛徒”孟达。自叛蜀降魏后着实风光了一段时间,他的依靠是当时执政的“曹丕”和三位有权势的好友;尤其曹丕对孟达颇为赏识“风化动其情而仁义感其衷”,而且还把原上庸、房陵等地集合成立“新城郡”,仍由这位“蜀汉叛徒”孟达统领。这么看,诸葛亮与孟达应该是对死敌,可孔明却在不断的和孟达书信来往;或许有朋友看出来了“这明显是诸葛亮的挑拨离间之计,给孟达写信就是作为曹丕看的,这样就能引起曹魏阵营对孟达的猜忌,说不定还能借曹丕之手将其除之”。当然,这么分析也是正确的,同时成功引起了曹魏阵营的猜忌,但“魏主”曹丕却不相信,仍旧竭力庇护孟达;理论上说,诸葛亮这一“离间计”失败了,但孔明却没有停止给孟达写信,这一过程持续了三年之久。
这里说几句题外话,古人“妙计”虚虚实实,诸葛亮给孟达写信,曹丕杀孟达就成了“离间计”;但如果孟达再次“叛魏投蜀”,那么新城郡就再次成了诸葛亮出川的战略支点,也就没有了以后的六出祁山,当然这是最好的结果。机会终于在公元228年出现了,当时曹丕已逝,孟达失去了靠山,新主“曹睿”对其杀心再起;同时诸葛亮率兵第一次北伐,又给孟达写了封“劝降信”,孟达也感觉到了危机,于是答应再次投降蜀汉。如果这时诸葛亮能配合孟达投降,并全力保护新城郡的话,那么得到新城后再处置孟达也是可以的;但此时诸葛亮却走了一步“臭棋”,蜀军主力没有配合孟达投降不说,孔明居然还将“孟达叛魏”的消息故意泄漏。
结果得到消息的司马懿携带一月粮草,率军狂奔1200里奇袭新城,至此孟达被诛杀;这对蜀汉来说看似是个好消息,但同时新城郡落到了司马懿之手,诸葛亮再没有出川的机会,“隆中对”正式沦为一纸空文。这里再啰嗦两句,如果当时诸葛亮没有将“孟达叛魏”的消息故意泄露,那么等接收新城后,孔明对孟达是杀是剐都可以;毕竟新城郡地理位置太重要,得到这里后攻可以逐鹿中原,退至少可以作为川地的门户,如此不仅恢复了“隆中对”,而且三国局势或许会再次重新分配。其实不仅是现代人对诸葛亮“故意泄露消息”难以理解,就连《晋书》也含糊其辞,只能解释为“恶其反覆,又虑其为患”;但这明显不切合实际,如果诸葛亮真的“难以忍受”孟达,3年都等了,难道投降的几天都等不了吗?
今天看来,诸葛亮这一举动显然是“冲动之举”,可这似乎不符合孔明一贯的谨慎风格;那么问题来了,诸葛亮失算了,还是另有隐情呢?对此后世人进行了诸多猜测,其中有一很有趣的说法,公元219年的时候,孟达还是刘璋部下,后投靠刘备成为其爱将,并奉命攻取房陵;孟达擅自处死了当时的太守“蒯祺”,而这个“蒯祺”正是诸葛亮的大姐夫,因此诸葛亮在9年后这么着急除掉孟达,为的就是这件事。当然,这一说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过于“荒诞”了,但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或许诸葛亮这么做是想既借曹睿之手除掉孟达,同时又能获得最大利益;不过战场风云瞬息万变,诸葛亮此举却是“莽撞”,或许正如多数人想的,仅是一次“失算”而已。
不管怎么说,诸葛亮近乎凭一人之力扶持蜀汉基业,这样的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,诸如孔明“这不好,哪不对”等等言辞,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是“马后炮”而已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